传统民间手艺之风筝-中国民俗大全

来源:双鹤算运网   更新 :2024-10-01 07:19   查看 :5216

风筝起源于中国,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莫斋制作的。 据《韩非子·外楚说》记载:墨斋居庐山(今山东青州一带),"伐木成鹞,三年而成,一日不成",意思是墨子学了三年,终于用木头做成了。木鸟,飞一天就坏了。墨子洼制作的"木鸢"中国最早的风筝。

中国风筝问世后,很快被用于测量、运输、信息、飞越危险障碍及其他军事需要 .唐宋时期,由于造纸业的兴起,风筝用纸制成,很快就流行于民间。

宋代的风筝已经深入民间,广为流行。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,中国风筝传到了日本、朝鲜等周边国家,进而传遍了大洋洲。东方诸岛;另一条线路沿着"丝绸之路"或蒙古征服路线进入阿拉伯和西欧。元朝在华做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回国后也将风筝引入中国。
< br />山东潍坊,是我国著名的风筝制作之地。明代,民间出现了制作风筝的艺人。清代,随着放风筝的流行,风筝艺术在道光年间传为佳话。郭林在清明节期间写了一首竹枝诗:《一百四天》轻食寒食,夜游奋攀白浪江,风筝儿、秋千女,比新春燕子还乱。" "郑板桥有诗曰:"纸花飞满天如雪,娇女摇曳,彩裙随风飘扬,引蝴蝶飞回春天。 "

《魏县志》还记载:"清明节,孩子们制作纸鸭,荡秋千。纸鸭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,除了鹤、燕子、蝴蝶、蝉外,还有各种人物,个个栩栩如生,匠心独运。 清末,潍坊已形成固定的风筝市场,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来到潍坊购买风筝,一时间,他们花样翻新,招徕顾客,一大批技艺高超的风筝涌现。-有头蜈蚣的灵感来自于龙骨水车。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品种,包括小型品种。 放在手掌上,大的有数百米长,形状和颜色也各不相同,从最简单的白纸身红纸头、不画也不染色的九头龙风筝,到金银彩绘的九头龙风筝。从构思巧妙的二龙戏珠到三龙飞翔的"哪吒闹海"空中的"Y"字形,真是千变万化,妙不可言。

除了蜈蚣之外,潍坊的风筝长串也有各种题材。比如梁山的"梁山百八将"风筝 。一百八位英雄,造型各异,栩栩如生,他们排列在空中,各持长剑,随风飘扬,此时,你隐约感觉阵中战鼓澎湃,仿佛即将出发。 去征服大宋王朝……

以上就是全部内容,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小编。

- END -
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
传统民间手艺之风筝-中国民俗大全

风筝起源于中国,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。据《韩非子·外储说》载:墨翟居鲁山(今山东青州一带)“斫木为鹞,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。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,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,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。墨子制造的这只“木鹞”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。中国风筝问世后,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,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。唐宋时期,由于造纸业的出现,风筝改由纸糊,很快传入民间,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。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。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,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。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,后又漂洋过海,传到了缅甸,马来亚,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;另一线则顺着“丝绸之路”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。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.波罗归国后,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。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,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。清代,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,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。道光年间,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:“一百四日小寒食,冶游争上白浪河,纸鸢儿子秋千女,乱比新来春燕多。”郑板桥有诗曰:“纸花如雪满天飞,娇女秋千打四围,飞彩罗裙风摆动,好将蝴蝶斗春归。”《潍县志》也记着:“清明,小儿女作纸鸯,秋千之戏,纸鸯其制不一,于鹤、燕、蝶、蝉各类之外,兼作种种人物,无不惟妙惟肖,奇巧百出。清末,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,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,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,双双蝴蝶鸢成行”,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。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:串、硬翅和简形,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。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。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,小的可放在掌上,大的有几百米长,造形、色彩也各不相同,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,红纸糊头,不画一笔,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,到色彩缤纷,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。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“y”,字形飞行的“哪吒闹海”,真是千变万化,“奇巧百出”。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,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。如“梁山一百单八将”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,栩栩如生,放上天去排成一队,各持兵刃,随风飘动,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,好像他们正要出发,去打下大宋朝庭……

传统工艺之毛笔-中国民俗大全

毛笔虽然是实用工具,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,毛笔的制作及品种不断提高、增多,工艺改进,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,逐渐也成为收藏、鉴赏珍玩的古物。毛笔不易保存,笔毫重实用易坏,所以毛笔的鉴赏可以从笔毫的形制,重要的还是着眼于装饰意味浓厚的、色彩艳丽、内容丰富的笔管上。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、绘画的需要而改进提高的。古人以竹笋式制成笔毫,是我国传统品名,属于短锋羊毫、兼毫笔类。锋短而身短粗,形如笋状。锋腹粗状,落纸易于凝重厚实。除实用外,给人以鉴赏趣味。又如兰花式制成的笔毫,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。笔头圆润,洁白纯净娇柔,似含苞欲放之玉兰,给人以秀美观赏之感、赏心悦目之快。古代还有一种品名,把笔毫做成葫芦式,兼毫圆润坚劲。自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,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,以获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财势和地位。如:清乾隆四十三年(公元1778年)唐秉钧在《文房肆考图说》卷三《笔说》中说:“汉制笔,雕以黄金,饰以和壁,缀以隋珠,文以裴翠。管非文犀,必以象牙,极为华丽矣。”此时的毛笔,不仅是书画工具,有的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艺术品。文中叙述笔管的装饰已达完美精工,已完善了鉴赏的条件。如:古代工匠能利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,描绘、镌刻巧妙的山水人物,描出山石海水的气势,足以表现了独特的装饰趣味。达到了鉴赏的条件。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、彩漆描金云龙、龙凤、双龙管笔就是一例。这些毛笔管、笔套均髹黑漆为地,用彩漆描绘山、海、云龙戏珠纹。大海波涛汹涌,山石耸立,其间,浪击山石,惊涛四起,寥寥数笔,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,衬托苍龙凌空飞舞,在云中腾越戏珠,气势磅礴。加之彩漆描绘精细,色彩明丽和谐,画面构图主次分明,布局严谨。笔管和笔套镶金扣,增添了富丽华贵之感。笔头毛色光润,浑圆壮实,葫芦式锋尖锥状,美观挺拔,精工巧制,尖、齐、圆、健四德完备,是明代制笔水平的实证,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,是毛笔鉴赏的稀物。所以鉴赏毛笔的着眼点就是看笔管的用料和笔管的装潢与绘画、雕刻、镶嵌的艺术水平。用料及装饰为上,其价值就高。鉴别古笔,首先对保存的遗物和各个时代古笔的历史要做系统地了解、认识,把握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分清笔的历史上限下限、区分制笔地区、把握各时代制笔名家的特点,分清是民间制作,还是宫廷的御用品,或是宫廷的御制品,是宫内定型民间作为贡品的,还是宫廷造办处自制的。其次,再看笔毫损坏情况。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,是否有制笔名家的镌刻,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。对名人的时代划分,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,有丰富的文学水平,才能识别出名人的诗词赋文,才好鉴别一个文物的时代,从而体现文物的价值。每一种文物在各历史时期,均有作伪假品出现,只要我们丰富自己的知识,多见多识,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会提高自己的认识鉴别能力。

传统民间手艺之剪纸-中国民俗大全

  库淑兰,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人,1920年出生。她的剪纸作品曾获中国民间艺术展大奖、金奖,在台湾举办过艺术研讨会,代表作品被法国、美国、德国、东南亚等国家收藏。1986年,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“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”称号。一顶顶的桂冠,一项项的荣誉,仿佛这都是传统剪纸的重新恢复的灿烂与辉煌。但是其实这一切丝毫也没有改变剪纸继续走向衰亡的命运。  库淑兰的作品,仍然保持了民间美术不追随模拟自然形象,而以观念造型的方式,形象稚拙而又鲜明,构图繁实而又单纯明快,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适度。她善于用各种形象拼贴组合起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,整体感,节律感很强,使人透过这些浪漫的,乐观的,虚构的画面,便可看到作者纯真善良的心灵和惊人的艺术心智。 在生子种地、一年推着一年走的陕北农民当中,剪纸确实曾经是件很高雅、很艺术而且很有意思的事情。可如今不行了,传统剪纸被冷落了,很难再吸引人们的目光了。对于这一点,库淑兰就怎么也弄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。面对生人,她随口编一套词就唱开了:“剪花大娘在外面,北京、上海都去遍,有我这剪花子大娘,有我这剪花子姑娘现。一把小剪子散出去,童子我剪花现。童子剪花实好看,剪下凤凰戏牡丹,剪下了鱼儿闹莲现,琴棋书画、八宝如意现。库淑兰这大娘现,剪花子实心实意剪现。”“剪花娘子是谁吗,剪花娘子是我。没有剪花娘子,没有这么大识事(场面)。今天花子剪好些,就是高兴些。今天花子剪不好,气得三天两天不吃饭。花子剪好些,吃了馍,喝凉水,心里都是高兴些。黑了这花子就剪不好,黑了就睡她床边现。总是起来几探现,趴着窗户往外看,月亮落了心就烦。我问这剪花大娘说,看她明天到底剪啥花现。剪花大娘说,我把我的人物让给你库淑兰,你的名誉太了。”  看着这当年风光不再、人也衰老了的库淑兰,如此这般沉浸在自编自造的剪纸神话里难以自拔,听着她那梦呓似的念词,让人不得不为传统剪纸艺术的衰落而辛酸,而感慨万千。库淑兰反复提到、念念不忘的那个所谓“剪花娘子”,实际上是她为自己建立的一个虚幻的神话偶像。  1937年一个春意融融的日子,黄土高原上广袤而死寂的黄色里正长出几点绿意,库淑兰嫁到了富村。黄土地上的富村其实并不富裕,贫困就象影子一样跟着她。为打发时日,库淑兰开始学剪纸。几十年间,她和村上其他姑娘婆姨一样,纸剪了几大车,就是少为人知。十年前的一天,他不慎失足,掉在十几米深的崖下昏了过去,几天几夜不省人事。家人开始为她准备后事。不想她一日醒来,精神蠼烁,口称自己就是“剪花娘子”。

传统服饰-元代-中国民俗大全

 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相似。 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,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。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,像个桃子,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,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,头上戴笠子帽。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「质孙服」是较短的长袍,比较紧、比较窄,在腰部有很多衣褶,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。  元代的贵族妇女,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,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,这种帽子叫做「罟罟冠」。她们穿的袍子,宽大而且长,走起路来很不方便,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,一般的平民妇女,多是穿黑色的袍子。  男服服饰:  冕服:  天子衮冕服。  皇太子衮冕服。  公服:行礼时百官所穿的。  常服:元代上层主要服装。

传统服饰-明朝-中国民俗大全

  朱元璋统一天下,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,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,发展出的汉人衣冠。  明代的男装,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,头上戴四方平定巾,一般平民穿短衣,裹头巾。 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、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,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。本来是仆役所戴的,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,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。这就是清代「瓜皮小帽」的前身。 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,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、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。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,腰上系着绸带,裙子宽大,样式很多,像百褶裙、凤尾裙、月华裙等。  男服服饰:  冕服:从宋代起皇帝几乎只穿一种冕服。  朝服:有通天冠服、皮弁服、朝服等。  公服:百官的正式办公服。均用到它。  常服:恢复唐宋时代的常服糸统。  女服服饰:  礼服:  褘衣:为皇后受删、谒庙、朝会时穿着。  翟衣:为皇后的第二礼服。  礼服:品官命妇的大礼服。

查看更多